三艘航母,同框第一岛链,演训动作越逼近第一岛链,越像在给这片海压上砝码。 澳大利亚外海,“护身符军刀”联合军演一收尾,舰队没散,反倒向西北拧了一下方向。公开的航空管制信息显示,几天内,CVN-73“华盛顿”号在宫古海峡附近海域活动的迹象明显。琉球嘉手纳基地有舰队后勤运输机起降,军圈都懂,舰载机保障机往哪儿落,主力大概率就在附近巡弋。一块儿出现的,还有美国海军的隐身导弹驱逐舰——朱姆沃尔特级“蒙索尔”号,已经在琉球方向停靠过。节奏摆明白了:补给、靠泊、出海,动作衔接紧。 “烽火前站”掌握的信息称,“华盛顿”号来,是为了接替返回美国本土进行维修改造的CVN-76“里根”号。这点合乎逻辑。“里根”号常年横须贺,“华盛顿”号原本在美国东海岸挂靠。如今跨海换防,说明什么?美国海军的航母部署,遇到了压力和空档,要动用东海岸资源来顶上。
那英国和日本的航母,是摆样子吗?不是跟拍,是同框。美英日三方航母已经形成齐聚态势,结束演训后展开了迫近第一岛链的联合行动。英国不可能是路过,日本更不可能袖手看戏。过去几年,美军在第一岛链堆了不少家当,现在看,还嫌不够。美国的战略方向很清晰:不许中国改变现状,不愿看到中国发展和崛起的节奏。 镜头切到日本。日本媒体报道,日本航空自卫队在8月7日接收了首批3架F-35B“闪电II”战斗机。这条消息铺天盖地。热炒不意外,背后更大的数字是:日本采购了42架F-35B。F-35B能短距起飞、垂直降落,跟海上平台对得上号。 这一串动作,放在一起看,就像一幅逐渐加深的调色板。美、英、日的联合活动,不止是走流程的巡航,更像在练“协同”的手感。航母群靠近,驱逐舰靠泊,运输机穿梭,这是标准化的战备节拍。
真到第一岛链外海晃一圈,能改变什么?这就得把视野拉到更大的棋盘。美国正在大力武装日本,F-35A在列,F-35B也开始交付。把日本推到第一线,是印太战略的要害手。 有人会问,这些舰队在那儿晃,对老百姓有什么影响?别觉得远。海空域一紧,民航有时要绕飞,渔船会接到临时通告,港口的节奏也会跟着调整。军事压力不是抽象词,它会变成一张张禁航公告、一条条航线计划。更现实的,是心理层面的压迫感。看见航母群逼近,普通人会担心冲突风险——这就是威慑的目标之一。
舰队远征靠的是节拍。“里根”号回国维修改造,“华盛顿”号接棒横须贺母港,这步棋看着稳,但资源调配紧不紧,一眼就能看出来。航母不是公交车,说开就开。船坞、人员、维护组要跟上。 日本那边的节奏更快。首批3架F-35B到位,接下来就是配合“出云”“加贺”的海上部署。42架的规模,足够支撑两艘舰的轮换。这会在海上形成一定的威慑。 美国在中国家门口“耀武扬威”的历史太长。CVN-73把母港定在横须贺,航母群离宫古海峡那条航道很近,舰载机一旦起飞,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会把地缘紧张感瞬间拉满。这不是单点事件,是一套长期套路。同时,也提醒一句,现场更多细节还要看后续公开信息。
这波联动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侧面。美国在第一岛链已经堆了很多力量,仍觉得不够,于是把英国、日本拉进来,按下联合演练的快捷键。 这意味着美方对“长期消耗”的预判在加码。越是这样,越要盯住那些小信号:补给机的动线,舰队靠泊的频率,军演科目的变化。这些碎片,比“航母来了”四个字更能说明问题。 美国推动盟友联动、把日本推到第一线,这是在把压力层层外包。中国的节奏不该被对方的鼓点打乱,稳住基本盘,盯住关键节点,别被“声势”牵走眼球。这不是喊口号,是日常方法论。
正中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